原來一直都發錯⁈──➀清濁音

原來一直都發錯⁈──➀清濁音

以羅馬音來看清音是k, s, t, h、濁音是g, z, d, b,
那你知道和中文的發音模式其實不一樣嗎?


目次

中文的發音模式 

日文的發音模式 

聲帶振動的外來語

⒈ 中文的發音模式

不論是普通話還是廣東話的k, s, t, h等音,和g, z, d, b等音作區別時最主要判斷依據是氣流。甚麼意思呢?試發發以下各音:

有氣流

開、食、踢、喝

無氣流

關、值、滴、不

可在嘴前放張紙巾或直接以指尖感受氣流,是否上方一定有氣流流出,但下方基本沒有呢?日本人講的中文之所以難以判別,除了日語母音數少外,最大原因就是該有氣流的音他們送的氣都不夠多。

為甚麼有這現象?這要從日文的發音模式說起,即下節所講的「聲帶振動」。


⒉ 日文的發音模式

中国語の有気音や朝鮮語激音などでは、無声破裂音と無声破擦音の有気音が音韻体系化されており、上記の「声」より「気」の有無のほうが重要である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有気音」

我判定一個外國人的日文發音標不標準的依據除了語調、高低音外,就是有沒有拿捏到清濁音的差別。看到清音標示的羅馬音為k, s, t, h很自然的以中文的模式去發音,導致發清音時的氣流特別多,而由於日語清濁音之差別在於聲帶有沒有振動,無論送出氣流多或少,對日本人來說都是同一個音。

聲帶無振動

ます、じ、る、パパ

※半濁音與k, s, t, h一樣聲帶不振動

聲帶有振動

いきい、ター、ニーラン

※無濁音之清音亦屬聲帶有振動,為作對比上方並不標出

英語やドイツ語にも無声破裂音や無声破擦音に有気音があり、日本語の場合も語頭や語気を強めて発音する無声破裂音や無声破擦音が有気音になることがあるが、これらは音韻体系として確立したものではない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有気音」

所以發出多氣流的清音會錯嗎?其實不然,只不過聽起來特別的。怎麼說呢……日本人普遍情況下只會在句首那個音稍微多氣流一點點,假若後方每個清音都送那多氣的話實在太費力了,既然只要不振動聲帶就好,那幹嘛要那麼費勁?

順便一提,英文的發音模式也是跟日文一樣以聲帶振動去區分。以下來看看2年前日文某大媒體曾經炎上過的This is a pen吧。(笑)


⒊ 聲帶振動的外來語

就像上方的「ディズニーランド」一例,為甚麼英語的Disney會變成ズ呢也跟英文發音相關,其實那不是唸/s/而是/z/,剛也提過英文和日文發音模式都以聲帶振區作區分,故標準的發音應為聲帶振動的/z/,變成片假名後當然是ズ了。相同情況還有以下例子:

サイ、アア、ニー、シュー(the)、パリアン

(不能盡數)

ちなみに、以粵語母語來說幾乎是遇不到會把英文的/z/和/v/發好發滿的人呢(笑)。


結語

相信大多數剛接觸日文的人以為問句的「ですか」其實是「desu ga」吧?或者「バカ」是「baga」,這就是由於我們用了母語的模式去看日文。

另外就是習慣日文的發音模式需要時間,就算是學了日語多年的人,甚至是留日多年的人也有可能照樣以中文的感覺去發。仔細聽母語使用者的咬字,多多模仿就一定會進步。

2 Comments

コメントを残す